芯片洗干仪,芯片扫描仪,基因扩增仪,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多功能流式点阵仪,自动扫描显微镜和图像分析系统等大型先进设备/研究团队由富有创造力的中青年组成,年龄均为48岁以下,且多年从事生殖遗传临床医疗及科研研究,在出生缺陷临床诊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研工作基础/河北省人民医院资金支持10万元。
高通量测序和染色体基因芯片等检测结果与临床表达的之间关系的解释
成立出生缺陷精准诊疗团队,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诊疗技术,加强学科的建设,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全省出生缺陷协作网,加强与各县市合作,提高我省总体出生缺陷防治水平,解决更多的疑难病例。
作为临床与科研并重的团队,人才培养:熟悉母胎医学、遗传学的诊疗技术、了解相关最新进展;鼓励团队队员报考博士和进行博士后研究、出国研修等,培养一支具有合作精神的高技术水平的团队。拟培养研究生6名,博士2名。科研:第二年底完成异常胎儿超声数据库和出生缺陷临床与产前诊断数据库建设,陆续发表论文20篇,并申报科技成果奖。
1. 作为河北省胎儿医学重点学科,2019年我院牵头成立了河北省出生缺陷联盟,有着河北省胎儿医学领头军的作用,诊治和解读河北省及周边省市疑难出生缺陷会是我科未来发展的方向。
2. 与项目相关的科研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近几年先后获省科技进步奖、河北省医学科技奖3项、省、厅级立项10余项,相关研究进行中。
3. 临床:加强出生缺陷诊疗团队的医疗技能培训,提高出生缺陷的检出率,并下基层巡回义诊或举办学习班培训,建立成熟的出生缺陷协作网,收治全省胎儿医学疑难病例,进行产前诊断胎儿基因检测及宫内治疗。
4. 人才培养:熟悉母胎医学、遗传学的诊疗技术、了解相关最新进展;鼓励团队队员报考博士和进行博士后研究、出国研修等,培养一支具有合作精神的高技术水平的团队。拟培养研究生6名,博士2名。
5. 科研:第二年底完成异常胎儿超声数据库和出生缺陷临床与产前诊断数据库建设,陆续发表论文20篇,并申报科技成果奖。
中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在5.6%左右,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其中出生时临床明显可见的出生缺陷约有25万例,遗传病是其主要构成,出生缺陷病种多、病因复杂,国家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尚不完善,缺乏特异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基于体外基因扩增产物分析诊断染色体病的技术日益成熟,如荧光定量PCR相关技术、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磁珠分离技术等,这些技术均具有检测快速、检测通量高等特点,在产前诊断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应用外显子捕获测序技术快速、准确的产前诊断为疑难病例及罕见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便利,但对于外显子测序无法检测内含子区域、UTR 区及基因间区域的突变,需要全基因组测序来进一步检测以上类型的突变。但目前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与临床遗传咨询的能力不匹配;高精尖的诊断与干预技术与适宜技术普及需求不匹配,存在着防治费用过高的问题;包括学科建设、职业体系、住院医师轮转、医学继续教育在内的专业人员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我省每年新生儿出生缺陷每年万例,全省设14家产前诊断机构,105家产前筛查和14家新生儿疾病筛查机构,但大部分机构仅停留在一级预防,对于目前急速发展的分子诊断结果不能正确解读,不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率,。开展出生缺陷的精准诊疗,运用高精尖技术及时、准确的诊断疑难疾病、罕见病,检测致病基因,获取出生缺陷的大数据研究,才能真正的做到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
河北省人民医院生殖遗传科为河北省产前诊断中心,胎儿医学被评为河北省医学重点学科,为河北省开展最早、最好的产前诊断中心,接诊全省各市级医院转诊疑难病例,集临床与遗传实验室一体:临床设有遗传咨询门诊、胎儿超声、产前诊断、减胎和宫内治疗等项目;实验室开展细胞遗传学、高通量测序、FISH、芯片、PCR、生化检测等一系列高精尖的细胞分子诊断技术。目前已开展胎儿产前诊断将近2万例,胎儿宫内治疗几百例;省内率先开展脐带血穿刺术、单绒双胎及多胎的微波射频消融减胎等,填补了这一领域空白,在我省处于领军水平,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本项目与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相关专家合作,利用他们在分子医学的先进技术指导,对出生缺陷进行全面、系统的病因学研究,从而获得出生缺陷的临床的大数据,为出生缺陷的防治提供有效支持和依据。